国产免费av福利在线吧|成年午夜精品久久久精品|在线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码|无码永久免费视频在线网站

      <rt id="vqemw"></rt>

    1. 永和東征村:紅色資源活起來 集體經濟強起來

      2023-05-17 09:14:11 來源:臨汾新聞網  

        臨汾新聞網訊 暮春初夏綠更濃,永和縣乾坤灣鄉(xiāng)東征村很“紅火”。

        近年來,東征村把傳承紅色基因、發(fā)展紅色旅游與村集體經濟相結合,走出一條在促進產業(yè)發(fā)展中助推集體、群眾“雙增收”的獨特之路。

        因地制宜 讓紅色資源活起來

        沿著“十大最美農村路”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(永和段)一路前行進入東征村,濃郁的紅色氣息撲面而來: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,一盞盞燈籠喜慶紅火,一處處雕塑述說革命往事,尤其是那在青松翠柏掩映中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,不時有頭戴八角帽、身著紅軍服的隊伍在此接受精神洗禮。

        東征村是1936年毛主席率領紅軍東征的路居地,村內建有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,先后被確定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黨史教育基地、省級黨員教育示范基地等。為來此重溫革命歷史、傳承紅色基因、加強黨性錘煉的機關企事業(yè)黨員干部和游客群眾提供了平臺陣地。

        幾年前,這里還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貧困村,溝壑縱橫,生態(tài)貧瘠,村民收入微薄,村莊日漸凋零。

        東征村黨支部從風貌、交通和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,以紅色資源為依托,圍繞紅色旅游做文章,不僅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、文化活動廣場,還實施了道路硬化、飲水保障等工程,開發(fā)挖掘了“紅軍泉”、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、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博物館、黃河一號旅游公路“0KM”標志文化驛站等旅游景點,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,真正讓這片紅色土地依靠鄉(xiāng)村旅游走上小康路。同時,積極爭取資金,改造村內閑置窯洞156孔,發(fā)展具有鄉(xiāng)土特色的窯洞農家樂。

        提檔升級 讓集體經濟強起來

        去年7月22日,侯馬市科級干部第七期讀書班在東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開班。“5天的培訓,刨去各項開支,為集體增收5萬元?!睎|征村黨支部書記路東紅說。

        憑借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這塊響亮的紅色招牌,永和縣建設東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,打造“家門口”黨性教育主陣地,以此帶動其他產業(yè)開花結果,讓老區(qū)煥發(fā)出新活力。

        東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于2018年,可承擔100余人培訓,按照“黨支部+公司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由村集體牽頭成立永和縣紅色東征綜合服務有限公司,與受訓單位簽訂培訓合同、外聘師資、制定課程、開展培訓、提供食宿服務等,并對收入進行統(tǒng)一分配;農戶將閑置窯洞作為資產入股,政府按標準改造成農家樂,由集體管理,實現“資產”變“股權”,收益按照農戶與集體8:2的比例進行分配。此外,還提供兼職房嫂、服務員等崗位,幫助農戶增加工資性收入。

        “沒想到家里的破窯洞還能變成賺錢的搖錢樹。”“我家的窯洞每年能收入1萬多元,管理與服務都有專業(yè)的公司在做,水電費、打掃衛(wèi)生這些都不需要村民管,我們就是以窯洞入股,參與分紅,每住一戶就能掙50元?!贝迕駝⒊缮鷺泛呛堑卣f。

        多元發(fā)展 讓美麗鄉(xiāng)村富起來

        鄉(xiāng)村要振興,產業(yè)必先行。依托紅色資源獲得重生的東征村并沒有把培訓經濟作為唯一產業(yè)。

        在省農科院的支持下,東征村栽種玉露香梨、鈣果、櫻桃等水果,建設紅色采摘園,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。聯同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、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博物館等6個景點,打造多條精品旅游線路,真正讓這片紅色土地走上了鄉(xiāng)村旅游致富路。

        同時,東征村積極與山西師范大學、山西農業(yè)大學等多所高校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、社會實踐基地、紅色教育和紅色研學基地,累計吸引游客8萬余人次,輻射帶動農特產品銷售36萬余元。

        ……

        據統(tǒng)計,近年來東征村先后承接各類培訓85期4000余人次,接待游客20萬余人,收入380余萬元,集體純收入達108萬余元,帶動群眾戶均增收5000余元。農文旅融合發(fā)展之路獲得全方位肯定,先后被授予全省旅游扶貧示范村、全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、AAA級鄉(xiāng)村旅游示范村、全國鄉(xiāng)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,2022年被省鄉(xiāng)村振興局確定為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創(chuàng)建村。

        “東征村集體經濟發(fā)展的案例證明,在區(qū)位條件較差、發(fā)展基礎薄弱的山區(qū)農村,只要充分發(fā)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主動性、創(chuàng)造性,找準適宜的發(fā)展路徑,集體經濟同樣大有可為。”永和縣乾坤灣鄉(xiāng)黨委書記郭若橋說。(秦雨禾
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 吉政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