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《漢語大詞典》常會有意外的收獲。例如,葉圣陶先生曾做過一篇《要做雜家》的文章,就是我查某一詞條時意外獲知的。文中有曰:“咱們要爭取做個雜家,唯其雜,才能在各方面運用咱們的知識,做好報道,寫好文章?!?span>
沒讀過《要做雜家》的全文,不曉得寫作背景,僅從“做好報道,寫好文章”的說法猜測,像是對編輯記者說的。也是以葉先生的這話為據(jù),我想,這里他說的雜家,不是就古代的學派或該派的學者而言,而只是指知識比較廣博的人罷了。在我看來,作為編輯記者,的確應(yīng)是個知識比較廣博的雜家。
“書到用時方恨少。”按照我的理解,這里的所謂“書”,乃代指知識。知識“用時恨少”,是一種泛論。放到編輯記者身上,就更是如此。蓋因媒體以報道新聞為職司。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新聞。報道某一個行業(yè)的新聞,難免涉及這一行業(yè)的有關(guān)知識。身為編輯記者,假如對該一行業(yè)的有關(guān)知識一竅不通,要想較好地完成任務(wù),恐只是良好的愿望。
有的編輯記者同志,以所謂“知道分子”與知識分子相對,自嘲或他嘲知識的貧乏與淺薄。然則,在我看來,如此相對,也許不是太能夠經(jīng)得住推敲。所謂知識分子,說到底,也就是“知道分子”,即知道的事情多些、深些。反過來說,“知道”的事情多些、深些的“分子”,也就是知識分子??偠灾?,從嚴格的意義上說,不應(yīng)把“知道分子”等同于知識貧乏與淺薄的分子。
關(guān)于有無知識的認定,我有下述淺見愿方家不吝賜教。
其一,有些事情,知道了,恐怕算不得有知識;有些事情,知道了,那就是有了相關(guān)的知識。譬如說吧,天天有載于報端的婦姑勃谿一類的社會新聞,你看了,知道了(通常情況是看了新的忘舊的),是不是難以算得上有知識呢?而《三國演義》等四大名著,你看了,知道了,你就有了關(guān)于四大名著的知識了。胡適先生有大意如下的說法:讀三年書,可以成為專家;讀三年報紙,什么也不是。照我想來,他之所謂讀三年報紙,大概是就只讀婦姑勃谿一類的社會新聞而言。
其二,有些事情,知道得少,一知半解,算不得有知識;知道得多,知道得全,那就是有了相關(guān)的知識了。譬如說吧,如同《瞎子摸象》的故事所講,有的僅摸到了大象的鼻子,就以為知道了大象,這是一知半解,恐怕算不得有了關(guān)于大象的知識;而如果他把大象全身摸遍,知道了大象的各個部位和整體形狀,對瞎子來說是不是就算有了關(guān)于大象的知識了?
其三,有些事情,知道得淺,恐怕算不得有知識;知道得深,那就是有知識了。譬如還是說讀報端那些婦姑勃谿一類的社會新聞,你只是泛泛地讀,泛泛地知,如上所述,恐怕算不得有知識;如能加以探討,進行梳理,找出帶規(guī)律性的東西,那就是可以用來指導人們觀察社會、了解民情以至于促進和諧的知識了。
綜上所述,就像沒有一定數(shù)量和深度的知識算不得知識分子一樣,沒有一定數(shù)量和深度的所知,也難以算得上知識。
或曰:究竟知識廣博到什么程度,才算得上雜家呢?還真不曾聽說有誰就此做過界定。不是有“雜七雜八”的說法嗎?不說“雜一雜二”,不說“雜三雜四”,不說“雜五雜六”,偏偏要說“雜七雜八”,原因何在?詞典釋“雜”有多個義項。其中之一曰:“多,繁多?!比绻R多到差不多都知、全知的程度,也就是“雜九雜十”的程度,便是通家、大家的話,那么達到“雜七雜八”的程度,或者就算得上雜家了。
做雜家,靠積累。積累也有道,非止勤奮而已矣。
大眾報業(yè)集團原副總編輯 于冠深
【責任編輯: 劉靜】 |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(wǎng)編輯
上一篇: 學會判斷
下一篇: 新聞背后故事:新聞永遠是“人”的新聞